80后,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一批人。不知从何时起,80后作为一个符号常被人们挂在嘴边。他们的所作所为总是被放大并呈现在大众的视线里,对他们的讨论似乎也一直没停过。他们一出生就遇上了市场经济,一长大就明白了国际化,一交流就用上了互联网。
在中国商界、尤其是互联网界,一批“80后”正在悄悄与财富挂钩。眉眼间,稚气未脱,却有着上千万、甚至上亿万财富,手下管理着几十号、几百号人。
这批年轻新贵们的出现,似乎在一夜之间颠覆了人们心目中传统企业家的形象。
80后的财富新贵们
李想 身份:泡泡网CEO
简介:1981年生,河北石家庄人,高中学历。 1999 年创业,PCPOP.COM首席执行官
上榜理由:从最初的个人网站到成立PCPOP,李想只用了两年。从最初几千元的进账到一亿以上的身价,也不过短短四年。如今,泡泡网年营收入近两千万,利润一千万。取20倍的市盈率,市场价值2亿。
戴志康 身份:康盛世界CEO
简介:1981年生,黑龙江人。追溯起来,小学五年级,戴志康已接触电脑。初中时,在浓厚的家庭文化氛围下编了第一本DOS程序书。2000年考入哈尔滨某大学。2001年,受电影论坛灵感启发,开发设计出自动生成社区的软件Discuz!,开始是免费给人使用。2003年10月,戴志康推出新版本,加入新的功能和技术,容纳能力是对手产品的好几倍,那些模版体系和数据结构到今天都成了别人学习这种语言的必修技术。从此以后,Discuz!进入高速轨道,平均每月增加30%%。
上榜理由:靠做软件起家,一边上学一边赚钱。2003年收入几万,2004年几十万,2005年几百万,Discuz!成为社区软件领域的老大。2005年7月,收到风险投资的几百万美金,身价过亿。
赵宁 身份:非常在线CEO
简介:1983年生,曾签约为 chinabyte.com 和tom.com的特约撰稿人,2000年注册www.zgcboy.com,网站正式命名:中关村男孩。2003年休学创业。
上榜理由:成立非常在线,做IT专业硬件。2004年,实现单月盈利。目前,身价上亿。
高燃 身份:MySee总裁
简介:1981年生,湖南人。1998年中专毕业,半年后考上清华大学新闻系,后在《经济观察报》做了半年财经记者,还被报社评为当年最佳新记者。2003年,对财经、IT一窍不通的高燃经过8个月的记者生涯,凭着积累起来的人脉关系进入IT界创业。MySee研发主管邓迪(高燃清华校友),使一部片子的视频直播成本从7元钱降到7分钱。2006年6月,两人合作将两家公司合并,专做视频直播的MySee由此诞生。
上榜理由:财经记者出身,投身IT业,一笔美国的风险投资使其公司身价上亿。
茅侃侃 身份:北京爱航工业公司的首席架构师兼首席执行官、M ajoy 总裁
简介:1983年生,北京人。初中文凭,2004年正式创业。自创MaJoy项目——魔幻和欢乐的缩拼。与一国企老板合作,把电脑游戏搬到真实的生活场景当中,模仿其后台数据运行,由真人来演绎电脑游戏。地址就在石景山区的雕塑公园内,大约有4万平方米的场地面积。
上榜理由:没有投入一分钱,仅仅凭他的创意和理念,取得了这个年收入15亿元人民币的大项目将近20%的股份。如果运转正常,前景不可预测。
郑立 身份:163888翻唱网 CEO
简介:1982年生,重庆人。四川大学物理系专科,2002年创业。初期,十分艰苦。2003年,通过向用户收取60元的会员费实现盈利。2004年,《老鼠爱大米》在163888上首发。IDG注资。如今,163888拥有300多万注册会员、几百万翻唱和原创歌曲上传量、占有中国网络音乐总量的70%%。成功推出多为网络歌手。
上榜理由:在互联网改变了音乐生产和传播方式后,首先意识到平民网络音乐的巨大商机。即将开始第二轮融资,有几百万美元或上千万美元,融资后的股份仍然最大。
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在一个文化论坛上曾如此概括“80一代”:“他们是独生子女,赶上了历史上最富裕时期。他们要买书,于是郭敬明成了文化英雄;他们要玩游戏,于是陈天桥成了网游大亨;他们要看电影,于是《头文字D》卖座。”那么,他们中间的亿万富翁又是由于什么必然或偶然的原因才出现?又会为我们带来些什么呢?
就是这样一群孩子,创造了商业历史的奇迹。也许目前他们还不能成为社会经济的中坚力量,可是,在下一个五年,或者十年之后,他们的能量是无法估量的。他们的成功创业史,难免会让我们想到些什么。
关键词一 互联网
对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富翁来说,创业是一条艰难的路,成功,也显得尤其漫长。几乎每一个人,都是大学毕业后辛苦工作,摸爬滚打、一点点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跌过多少跟头、吃过多少苦头,只有自己知道。他们与时代同步成长,无一例外,都经历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国有经济到私有经济的转变,每一次的转变,对一个企业来说,处理不好就是致命的打击。而这些80后的新贵们,几乎没有受到什么挫折,就这样一帆风顺地过来了。因此,老一辈的富翁们,随便拿出一个阶段的创业史,都可以写成一本书。而80后富翁们的经历显然要单纯许多、容易许多。
李想笑说:“我们这些人,前两年,还糊里糊涂的,什么都不知道;中间两年,睁开了眼,开始意识到‘方向’这个词;后两年,终于找到方向。这个过程,最多也就六年。”
的确,最多六年,还要除去混沌无知期。为何他们可以如此快速、便捷地达到目标,又把损失、失败降到最小呢?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互联网。
只有互联网,才存在零成本创业一说。一跟网线、一台电脑、一个人,就构成了创业的基础。做出了产品,推广和营销的成本也几乎为零。这样,资本原始积累也就完成得相当快捷。这是任何一种传统企业模式所不可想象的。在虚拟的空间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往往更为快捷,足不出户,也可以“行天下路、读万卷书”。
关键词二 高校教育
高校扩招后,毕业生一年多似一年,工作一年比一年难找。然而,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样一个传统的模式并没有被打破。几乎所有的人还是把上大学当作从小到大奋斗的目标,把它当成一个人人生经历中值得骄傲的一段经历。当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以后,又有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放在考研、考博、出国留学身上。“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样的理念根深蒂固。
从小,我们只听说过国外一些富豪中途辍学、身价上亿的传奇故事,并且把他们仅仅能当作故事来听。当我们知道就在我们身边,就是我们的同龄人中,居然有着这样一批高中、初中毕业,或者中途辍学的亿万富翁时,我们震撼了。
李想,高中毕业、茅侃侃、初中毕业…….一个个所谓的成功人士居然都没有受过正规的高等学校教育。他们的出现,再次冲击了中国教育,关于中国高等学校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大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学业、如何面临就业的压力,又一次引发大争论。
当戴志康当年就读的大学邀请他去开讲座时,他婉言谢绝了。他说他不知道给他们讲什么,难道让学生向他学习,不上课,自己创业?李想也没有对大学完全否定,他不止一次的说过,如果有机会,还要上学。
在现行教育体制没有变化的情况下,我们提倡的决不是放弃大学教育、每个人都背着互联网去创业。我们要做的,只是如何尽快找到自己,明白自己要什么,把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
这些80后的富翁们并没有过人之处,虽然说时势造英雄,他们有运气,起步也较其他人好,但一步一步踏出属于自己的路,这才是关键。相比同龄人,他们叛逆,但并不鄙视或远离现实的商业生活;他们会口出狂言,但更多时候,他们身上带着与其年龄并不相副的老练;他们退出有既成规则的游戏,并非出于消极,而是动手写自己的规则,以你可能想都想不到的方式崛起。在某种程度来说,他们身上具备着成功人士的素质。
知识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机械模仿的。——戴志康
我年纪小,还难以做到通盘的权衡利弊,所以只要一个机会来了,别管好坏,就冲上去通通拿住。换一种环境,过一种体验,这不就是年轻人该干的事吗?——茅侃侃
该犯的错误我们全都犯过。——高燃
决断了就不去改变,犯错了也不后悔。——戴志康
我们不希望自己是什么天才。没有从天而降的成功,每从跌倒里站起来一次,成功就近了一寸。也没有平白无故的威信。每正确一次,威信就增加一分。——郑立
如果一个事情你比别人多付出5%%的努力,就可能拿到别人200%%的回报。做事要认真。——李想
关键词三 家庭环境
难以想象,如果这些孩子生活在一个传统、保守、封建的家庭里会是怎样。不上大学,在许多父母眼里这是件不可思议的事。如果父母从小逼着他们适应应试教育,如果父母不同意他们中途辍学,他们还会有今天吗?
戴志康说:“一个人长成什么样,父母绝对起决定性作用。”赵宁也说:“我的父亲从小把我当成哥们儿。”
宽松的家庭环境,是他们成功的最初推动力。无一例外,这些80后富翁们的父母从来不施与他们严格的家教。尽力让他们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赵宁自小就双亲离异,长期住在私立学校,“自己的一切事情都自己做主”。作为教师的祖辈和父辈从来都任着戴志康使性子,只要自己想干,就“不惜代价”。茅侃侃的家庭“从不拿学历和文凭当回事”,母亲告诉他,你自己的路,自己选。搞艺术的父母给予李想“最重要的素质”,就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一件事情到了郑立这里,“能做成就做成,做不成,绝不会推给父母”……
他们是下一个5-10年的主力军
有正必有反,这代的人的优点也就是缺点。缺少大学教育和工作经验,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这在创业初期的优势很明显。但企业要做大,在人力资源、财务等常规管理上的经验积累是不能一越而过的。相对于上一代的丁磊、陈天桥,这一代有一个弱势。上一代人创业的时候互联网正是一片空白,竞争不充分,他们有两三年的时间去犯错、摸索。但现在,大公司很多了,竞争很激烈,他们不能犯大方向的错误,否则就被一剑封喉。
我的建议有:第一,多利用外部的顾问,比如VC、天使投资人,同擅长这些常规管理的人和公司多打交道。第二,商业很残酷,他们要多融入行业,不要太自负、以自我为中心,有良好的合作心态很重要。第三,勤快的补课,多学习。
现在很多70年代的人,经验很足,技术也好,但就是没激情,没胆量,所以成就必然不如这批80年代的新人,他们有无畏的冲动,核心的创造。你看现在的那些大互联网公司,除了少有的两三家,大都陷于停滞。如果要说眼下这些新人中的哪一个就必定会成功,都不保险。但是这一代人必定会集体性的成长起来,是下一个5年到10年的主力军,那是肯定的。
Draft:God Over Everything
37 分钟前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